0315-4558179
各类都附有推荐配方,这些配方一般是按常见的养殖模式设计出来,都是科学合理的,在配料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例如,不能随意增减豆粕的用量,更不能随意用菜子粕或者棉粕代替豆粕,否则会造成蛋白质含量过高或不足和饲料中抗营养因子含量偏高,从而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降低了经济效益。如果推荐配方不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必须在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还不得随意换用不同厂家的原料,尤其是预混料,因为不同厂家的原料的营养成分的含量不同,如果随意调整,将会导致的营养成分和适口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最终也会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发育。
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出产出与其口径和营养需要相适应的厂家,可以很好地知足常规养殖和特种水产养殖对其饲料的需要,既利便了养殖出产者,又可促进出产的发展。从养殖品种上讲,不论是淡水鱼,仍是海水鱼类,除了极难驯化到水面摄食的少数底栖性鱼类,都能很好地摄食浮性鱼饲料,如鲈鱼、乌鳢、观赏鱼、蛙、鳖、龟、叉尾鮰等名特优品种以及常规养殖的草鱼、鲤鱼、鲫鱼等品种。对于生理功能比较特殊的美蛙、鲈鱼等品种,用浮性饲料进行养殖,则更加便捷,更能显现其优胜性。从养殖方式上讲,膨化浮性鱼饲料具有广泛的合用性,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流水养鱼、网箱养鱼、工厂化养鱼、大水面精养都可使用浮性鱼饲料。特别对于养殖密度较小的山平塘养鱼、稻田养鱼以及大水面精养,用比用其它饲料更有其优胜性。
的出现、发展、进步给水产养殖业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其是水产动物摄取营养的源泉,也是水产动物快速健康生长的重要保障,但是现今的养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养殖户对于的选择及使用存在一定的误区,归纳如下:在利益的驱动下,加之某些错误的认识,部分养殖户会觉得饲料蛋白含量越高,鱼类的生长越快。但是没有注意到:投喂的高蛋白饲料若不能完全利用,残饵沉积于池底,底层有机物堆积,极易导致细菌生长繁殖旺盛,引发疾病。而摄入体内的过多的蛋白质会通过化学反应变成脂肪,甚至会堆积于肝脏等实质性器官内,引起病变及功能衰退,引发疾病。
文化层次及对的认识不够,以降低成本为目的,并不能考虑到营养的均衡,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某些添加剂的作用。比如甜菜碱、氯化胆碱,在很多养殖户自配的饲料中,并不会考虑去添加这么一些东西,而这样一些添加剂对于营养成分特别是脂肪的转化意义重大。 养殖集中区的一些小型饲料加工厂提供自配料服务,厂内并无专门饲料配方员,完全依照养殖户要求生产饲料,以上问题尤为突出。错误的用药习惯:有些养殖户习惯于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原粉或者抗生素,用来预防细菌性疾病。这样的做法只会加大肝脏的负担,破坏肠道内细菌的正常菌群,加重致病菌的抗药性,造成养殖水产品的品质下降,养殖动物发病时治疗缓慢甚至无药可用的境况发生。另外一些中药制剂比如三黄粉,大蒜素等被渔药企业神化,部分养殖户会在每次购进的中刻意添加这些制剂以求养殖过程顺利,笔者在一线走访中发现,这样的做法对于鱼病的预防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并无太大益处甚至起反作用,应对养殖户加强引导。
用可利用营养素为指标(如可消化氨基酸、有效磷等)设计配方的基础是要有各种饲料原料的可利用营养素含量数据。设计者应尽可能合理利用这些数据。不过,饲料企业在实际配制时所用的饲料原料的可利用营养素含量与文献报道的数据还是有一定出入。设计人员应该在对所用饲料原料化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配方设计。采用配制剂提高饲料营养成分的消化率,酶制剂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植酸酶、果胶酶等是饲料中添加较多的酶。添加酶制剂既可以提高饲料的可消化能量,又可以提高动物对酶作用物质的消化率。通常对于幼鱼,由于其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某些消化酶的分泌不足。此时添加复合酶制剂可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鱼生产性能。而当饲料配方中含有鱼虾不适宜消化的原料组分时,添加专用酶制剂也会有明显的效果。谷物及其副产品中植酸磷的含量较高,但动物对桓酸磷的利用率很低。在水产饲料中添加桓酸酶也可提高桓酸磷的利用率,同时可改进饲料的转化效率。